尊龙凯时 大学章程 校主生平 学校标志 校园风光 全球产业 人文与艺术学部 自然科学学部 工程科技学部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孔子学院 港澳台合作与交流 尊龙凯时官网 新闻 媒体聚焦 未来学生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校友 公共访问 我要捐赠
尊龙凯时app下载|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|大学扩招与“国学热”

  尊龙AG旗舰厅app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✿ღ◈✿,尊龙人生官网凯时尊龙官网✿ღ◈✿,尊龙人生就是傅对于近十年中国学术“功过得失”的评论✿ღ◈✿,无论如何不该忽略一个重要的关节点✿ღ◈✿,那就是1999年开始的“大学扩招”✿ღ◈✿。此举并非单纯的“教育决策”✿ღ◈✿,而是纠合着政治✿ღ◈✿、经济✿ღ◈✿、文化✿ღ◈✿、学术等众多复杂因素✿ღ◈✿,而且✿ღ◈✿,不管你说好说坏✿ღ◈✿,它已搅动一池春水✿ღ◈✿,并将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✿ღ◈✿。

  提供几个简单的数据✿ღ◈✿,以便读者对此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“壮举”有个大致的了解✿ღ◈✿。1998年✿ღ◈✿,中国招收大学新生108万✿ღ◈✿;2007年✿ღ◈✿,这一数字改写为567万✿ღ◈✿;也就是说✿ღ◈✿,十年之间翻了五番✿ღ◈✿。1998年✿ღ◈✿,印度在校大学生规模为中国的两倍✿ღ◈✿,而今天则是反过来✿ღ◈✿,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是印度的两倍✿ღ◈✿。至于高校毛入学率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,从十年前的不到10%✿ღ◈✿,一下子跳到了今天的23%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✿ღ◈✿。最为直观的数字✿ღ◈✿,莫过于每一年度在校生的人数✿ღ◈✿。据《2005✿ღ◈✿:中国教育发展报告——高等教育的发展✿ღ◈✿、问题与对策》,1998至2004年间✿ღ◈✿,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(含研究生✿ღ◈✿、本科生及专科生)如吹气球般扩大✿ღ◈✿:1998年643万人✿ღ◈✿;1999年742.2万人✿ღ◈✿;2000年939.9万人✿ღ◈✿;2001年1214.4万人✿ღ◈✿;2002年1512.6万人✿ღ◈✿;2003年1900万人✿ღ◈✿;2004年2000万人[插图]✿ღ◈✿。而据教育部发布的“2006年度教育统计报告”显示✿ღ◈✿,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500万人✿ღ◈✿。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声音✿ღ◈✿,教育部开始“调控”招生规模✿ღ◈✿,在校学生增幅由2005年的17.1%降至2006年的11.3%✿ღ◈✿,下降了将近6个百分点[插图]✿ღ◈✿。虽然“增幅”有所回落✿ღ◈✿,但“扩招”仍在继续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。教育部部长称✿ღ◈✿,“高校扩招是迟早要发生的事✿ღ◈✿,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”✿ღ◈✿;而据教育部规划✿ღ◈✿,“2020年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%”[插图]✿ღ◈✿。

  如此迅猛的“大学扩招”✿ღ◈✿,到底是祸是福✿ღ◈✿,几乎从一开始✿ღ◈✿,就是众说纷纭✿ღ◈✿。20世纪80年代曾出任武汉大学校长✿ღ◈✿、因推行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而闻名的教育家刘道玉✿ღ◈✿,最近直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三大危机——质量危机✿ღ◈✿、学风危机✿ღ◈✿、财政危机✿ღ◈✿,而这跟政府决策失误直接相关✿ღ◈✿:“近年来✿ღ◈✿,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体控制在10%左右✿ღ◈✿,可是大学扩招速度平均为25%✿ღ◈✿,最高的年份竟然达到49%✿ღ◈✿。发达国家大学大众化经历了半个世纪✿ღ◈✿,而中国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✿ღ◈✿,这不是冒进和浮夸又是什么?”[插图]

  这是教育家的思路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经济学家则不这么看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。当初任职于亚洲开发银行✿ღ◈✿、建议政府扩大招生提高学费✿ღ◈✿、“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花”的汤敏✿ღ◈✿,2006年2月6日在“新浪网”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扩招扩错了吗?》的文章✿ღ◈✿,为备受非议的“大学扩招”辩护✿ღ◈✿,着重谈了“假如没有扩招”✿ღ◈✿、“到底有多少贫困生上不了大学”✿ღ◈✿、“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可能出路”✿ღ◈✿、“大学收一定的费用就是教育产业化吗?”✿ღ◈✿、“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?”✿ღ◈✿、“改革的完善还是完善的改革”等六个问题✿ღ◈✿。针对这篇文章✿ღ◈✿,郑作时在著名财经杂志《南风窗》发表《汤敏先生✿ღ◈✿,扩招难道没有错吗?》✿ღ◈✿,除了算经济账✿ღ◈✿,郑文还提及✿ღ◈✿:“在扩招这股教育大跃进的风气指导下✿ღ◈✿,高校中出现了急功近利✿ღ◈✿、一夜赶英超美的倾向✿ღ◈✿,求名✿ღ◈✿、求利两股风气倍长✿ღ◈✿。”[插图]此文一出✿ღ◈✿,汤敏马上回应✿ღ◈✿,撰写《再谈扩招扩错了吗》✿ღ◈✿,特别提出“郑先生的态度”来加以讨论✿ღ◈✿:“因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否定整个改革的方向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这种态度不可取✿ღ◈✿。”[插图]汤先生的“大方向”说✿ღ◈✿,和政府官员的辩解十分接近✿ღ◈✿,恐怕很难被广泛接受✿ღ◈✿。

  无论攻守双方✿ღ◈✿,都有个共识✿ღ◈✿:那就是“大学扩招”的最初动因✿ღ◈✿,是政府在亚洲金融风暴过后✿ღ◈✿,亟须扩大内需✿ღ◈✿,保持经济增长✿ღ◈✿,因而采取的“应急措施”✿ღ◈✿。而最近✿ღ◈✿,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✿ღ◈✿、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出面澄清✿ღ◈✿:“扩招其实不是部门行为✿ღ◈✿,不是教育部决策的✿ღ◈✿,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集体讨论决策的✿ღ◈✿。”据瞿称✿ღ◈✿,“党中央✿ღ◈✿、教育部都不把大学扩招简单理解为解决经济驱动力”✿ღ◈✿,关键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太低✿ღ◈✿,“这样一种规模跟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适应的”[插图]✿ღ◈✿。从社会需求✿ღ◈✿、国家发展等角度来论述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✿ღ◈✿,一般来说✿ღ◈✿,各方不会有争议✿ღ◈✿;问题在于✿ღ◈✿,扩招的数量和速度——十年翻五番✿ღ◈✿,是否可行✿ღ◈✿,到底留下多少后遗症✿ღ◈✿。

  争议最大的✿ღ◈✿,除了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(不扩招照样也有这个问题✿ღ◈✿,这是中国人口结构造成的)✿ღ◈✿,整体教学质量下降(既然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✿ღ◈✿,就不该以“精英大学”作为评价标准)✿ღ◈✿,还有就是如何看待遍地开花的“大学城”✿ღ◈✿,以及大学校园之“日新月异”✿ღ◈✿。毫无疑问✿ღ◈✿,“大学扩招”作为一个巨大推力✿ღ◈✿,带动了大学校园里的基本建设✿ღ◈✿,随着国家下拨或高校自筹的大笔资金的投入✿ღ◈✿,很多先前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✿ღ◈✿,如学生宿舍✿ღ◈✿、运动场馆✿ღ◈✿、图书资料以及科研设备等✿ღ◈✿,均得到明显改善✿ღ◈✿。

  眼看着全国各地“大楼”(硬件)拔地而起✿ღ◈✿,“大师”(软件)却难觅踪影✿ღ◈✿,质疑之声不绝于耳✿ღ◈✿。更要命的是✿ღ◈✿,各高校勇猛贷款✿ღ◈✿,终于形成巨大的“黑洞”✿ღ◈✿,有些甚至资不抵债✿ღ◈✿,濒临破产✿ღ◈✿。这实在太富于戏剧性了✿ღ◈✿,难怪媒体给予足够的关注✿ღ◈✿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《2006年✿ღ◈✿: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》显示✿ღ◈✿,截至2005年✿ღ◈✿,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~2000亿元✿ღ◈✿;而专家却说✿ღ◈✿,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字✿ღ◈✿,保守的估计✿ღ◈✿,全国高校债务大约为4000亿元[插图]✿ღ◈✿。大学需要经费✿ღ◈✿,银行需要放贷✿ღ◈✿,政府需要业绩✿ღ◈✿,于是✿ღ◈✿,三方合力✿ღ◈✿,在“大学扩招”的旗帜下✿ღ◈✿,共同完成了“扩招—贷款—再扩招”的恶性循环✿ღ◈✿。

  高校巨额债务✿ღ◈✿,如今已成为制约中国大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✿ღ◈✿。像吉林大学那样✿ღ◈✿,每年支付利息多达1.5亿至1.7亿元✿ღ◈✿,学校入不敷出✿ღ◈✿,举步维艰✿ღ◈✿,乃至必须贴出布告✿ღ◈✿,希望全校师生集思广益✿ღ◈✿,共度难关[插图]✿ღ◈✿,这当然是特例✿ღ◈✿。但因前些年的“高歌猛进”✿ღ◈✿,使得目前很多中国大学财务上面临巨大困难✿ღ◈✿,根本无力自行解决✿ღ◈✿,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或地方政府“施以援手”✿ღ◈✿。各大学之所以大胆举债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共同思路是大学属于国家✿ღ◈✿,国家不可能让“国立大学”破产✿ღ◈✿。而举债的理由✿ღ◈✿,更是冠冕堂皇✿ღ◈✿:长期以来✿ღ◈✿,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✿ღ◈✿,喊了十多年的4%教育支出✿ღ◈✿,始终没有落实[插图]✿ღ◈✿;于是✿ღ◈✿,各大学只好自己动手✿ღ◈✿,用借贷的办法为国家花钱✿ღ◈✿。考虑到中国的国情✿ღ◈✿,这一轮由大学扩招以及与之相关联的“大学合并”✿ღ◈✿、“大学城兴建”等造成的巨额学费✿ღ◈✿,大概只能由政府来变相买单了✿ღ◈✿。

  如此昂贵的“学费”✿ღ◈✿,不应白付✿ღ◈✿,政府及学界都该认真反省✿ღ◈✿。清算“高校贷款热”✿ღ◈✿,不能将脏水全都泼在“教育产业化”身上✿ღ◈✿。近年中国大学之所以“不计成本”地扩招✿ღ◈✿,不全是钱的问题(如所谓“穷国办大教育”)✿ღ◈✿,更多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(比如✿ღ◈✿,政策上歧视民办大学✿ღ◈✿,限制宗教团体办学✿ღ◈✿,不允许公立学校转制等)✿ღ◈✿,这种“政府导向”的改革✿ღ◈✿,只能说是一种“伪市场化”[插图]✿ღ◈✿。面对已是既成事实的中国大学之“急遽膨胀”✿ღ◈✿,你可以喝彩✿ღ◈✿,可以讥笑✿ღ◈✿,也可以分析✿ღ◈✿,可以质疑✿ღ◈✿,当然更可以袖手旁观✿ღ◈✿,但你没有办法阻挡——作为一种国家意志✿ღ◈✿,此举还会延续下去✿ღ◈✿,只是步调略有调整而已✿ღ◈✿。

  限于论题✿ღ◈✿,这里希望讨论的是✿ღ◈✿,此举到底给“人文学”及“人文学者”带来了什么✿ღ◈✿,是机遇还是陷阱✿ღ◈✿,是“车到山前疑无路”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还是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✿ღ◈✿。

  对于蕴涵在“大学扩招”背后的“大跃进”思维✿ღ◈✿,学界的严厉批判确有其道理✿ღ◈✿;但有一点常被论者忽略✿ღ◈✿,那就是✿ღ◈✿,此举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文学的尴尬处境✿ღ◈✿,为其带来了“转机”✿ღ◈✿。最为明显的是✿ღ◈✿,经过十年扩招✿ღ◈✿,大批受过人文学基本训练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✿ღ◈✿,给相关书籍✿ღ◈✿、讲座✿ღ◈✿、影视(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“科学·教育”频道)等✿ღ◈✿,培养了与日俱增的受众✿ღ◈✿。而这✿ღ◈✿,与所谓的“国学热”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呼应✿ღ◈✿。

  前面提到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困境✿ღ◈✿,那是指专业训练✿ღ◈✿,即培育历史学研究者✿ღ◈✿;至于提供一般的文史知识或人文修养✿ღ◈✿,则完全是另外一番风景✿ღ◈✿。先有电影电视中“历史剧”的格外走俏✿ღ◈✿,如何看待《戏说乾隆》为代表的“戏说热”✿ღ◈✿,历史学家与影视编剧各执一词✿ღ◈✿,“历史叙事与文学想像的纠葛”✿ღ◈✿,于是成了学界必须直面的严肃话题[插图]✿ღ◈✿;后是通俗史学形成热潮✿ღ◈✿,众多出自非专家之手的“历史写作”成为读者及市场的宠儿✿ღ◈✿,媒体上因而展开“历史票友”能否挑战“史学大家”的争辩[插图]✿ღ◈✿。也就是说✿ღ◈✿,学院内外✿ღ◈✿,“史学”冷热两重天✿ღ◈✿。所谓“大学扩招”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,绝非各科系齐头并进✿ღ◈✿;受馆舍✿ღ◈✿、师资以及考生趣味的限制✿ღ◈✿,某些专业得到大发展✿ღ◈✿,另一些专业则停滞乃至倒退✿ღ◈✿,不能一概而论✿ღ◈✿。凡大规模扩招的专业✿ღ◈✿,或课程偏于实用✿ღ◈✿,学生容易就业✿ღ◈✿;或校方投入很少✿ღ◈✿,见效又快✿ღ◈✿。像外语系以及中文系✿ღ◈✿,师资不难找✿ღ◈✿,也不需要添置特殊的仪器设备✿ღ◈✿,加上学生出路不错✿ღ◈✿,很容易成为扩招的目标✿ღ◈✿。外语教学技术性强✿ღ◈✿,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受欢迎✿ღ◈✿,完全可以理解✿ღ◈✿;至于中文系毕业生的优势✿ღ◈✿,则是适应性广✿ღ◈✿,几乎任何行业都用得上✿ღ◈✿,一若职场上的“万金油”[插图]✿ღ◈✿。因为“容易”✿ღ◈✿,所以“多上”✿ღ◈✿,这么说✿ღ◈✿,有点自嘲的意味✿ღ◈✿;可这切合“扩招”的本意——降低门槛✿ღ◈✿,拉开档次✿ღ◈✿,让那些并非研究型的大学✿ღ◈✿,更多地突出素质教育或技能培训✿ღ◈✿。这一点✿ღ◈✿,联系下面将涉及的“通识课程”✿ღ◈✿,可以看得更清楚✿ღ◈✿。

  大学扩招✿ღ◈✿,专家们大都主张“专业对口”✿ღ◈✿。这一点✿ღ◈✿,我不无疑虑✿ღ◈✿。社会需求瞬息万变✿ღ◈✿,大学根本无法有效控制✿ღ◈✿;专业设置过于追随市场✿ღ◈✿,很容易变成明日黄花✿ღ◈✿。最具嘲讽意味的是✿ღ◈✿,金融✿ღ◈✿、管理等“热门专业”的毕业生✿ღ◈✿,反而可能找不到工作✿ღ◈✿;道理很简单✿ღ◈✿,就因为太“热门”了✿ღ◈✿,大家抢着上✿ღ◈✿,于是“生产过剩”✿ღ◈✿。对于那些不想继续深造✿ღ◈✿,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的人来说✿ღ◈✿,四年时间✿ღ◈✿,能获得人文✿ღ◈✿、社会或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✿ღ◈✿,加上很好的思维训练✿ღ◈✿,这就够了✿ღ◈✿。大部分的工作岗位✿ღ◈✿,只要稍加培训✿ღ◈✿,就能应付自如✿ღ◈✿。因此✿ღ◈✿,我一直呼吁扩大人文学科的招生✿ღ◈✿。假如有一天✿ღ◈✿,大学所读专业和自己日后从事的职业没有直接对应联系(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✿ღ◈✿,尽管不是自愿)✿ღ◈✿,我相信✿ღ◈✿,很多人会同意我的看法✿ღ◈✿:了解社会✿ღ◈✿,了解人生✿ღ◈✿,学点文学✿ღ◈✿,学点历史✿ღ◈✿,陶冶情操✿ღ◈✿,养成人格✿ღ◈✿,远比过早地进入职业培训要有趣✿ღ◈✿、也有用得多[插图]✿ღ◈✿。

  即便你学的是生物✿ღ◈✿、化学✿ღ◈✿、金融✿ღ◈✿、管理✿ღ◈✿,走上社会后✿ღ◈✿,不管出于工作目的还是个人兴趣✿ღ◈✿,你都可能亟需补充人文学方面的知识✿ღ◈✿。虽说构建“学习型社会”的口号目前还没能真正落实✿ღ◈✿,但周末听讲座(绝大部分免费✿ღ◈✿,也偶有收费者)已成北京✿ღ◈✿、上海等大城市里一道“亮丽的风景”✿ღ◈✿。有图书馆组织的(以北京为例✿ღ◈✿,国家图书馆✿ღ◈✿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✿ღ◈✿、首都图书馆✿ღ◈✿、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每周都有讲座)✿ღ◈✿,有书店组织的(以北京为例✿ღ◈✿,三联韬奋图书中心✿ღ◈✿、涵芬楼书店✿ღ◈✿、第三极书局✿ღ◈✿、三味书屋✿ღ◈✿、单向街图书馆等经常举行超越“促销活动”的讲座)✿ღ◈✿,也有各省市宣传部为政府官员举行的(响应中共中央“创建学习型社会”的号召✿ღ◈✿,带有职业培训性质[插图])✿ღ◈✿。若是公开讲座✿ღ◈✿,现场听众中✿ღ◈✿,有一般市民✿ღ◈✿,有退休教师✿ღ◈✿,还有受过大学教育✿ღ◈✿、出于个人兴趣前来“充电”的年轻人——后者越来越多✿ღ◈✿,正呈直线上升趋势✿ღ◈✿。这些讲座中✿ღ◈✿,有生活型的✿ღ◈✿,有科技型的✿ღ◈✿,但主体是传授人文知识✿ღ◈✿。举个例子✿ღ◈✿,国家图书馆古籍馆(即位于文津街的“老北图”)2001年起每年举办近百场名人讲座✿ღ◈✿,并选择其中的菁华✿ღ◈✿,出版“演讲录”✿ღ◈✿。综观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刊行的五册《文津演讲录》✿ღ◈✿,共收文59篇✿ღ◈✿,其中人文学51篇✿ღ◈✿,社会科学7篇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自然科学1篇——硕果仅存的这篇《可爱的地球》✿ღ◈✿,仍属于科普读物✿ღ◈✿,而非专业论述✿ღ◈✿。这与编者的主旨——“所选讲稿✿ღ◈✿,主讲人多为年近古稀的学界名流✿ღ◈✿、文坛泰斗”——有关[插图]✿ღ◈✿,但更重要的✿ღ◈✿,还是受制于听众/读者的趣味✿ღ◈✿。

  其实✿ღ◈✿,这很好理解✿ღ◈✿,业余时间听讲座✿ღ◈✿,除了健康✿ღ◈✿、美食✿ღ◈✿,最容易吸引听众的✿ღ◈✿,当然是文史之学✿ღ◈✿。就以2007年7月中旬“网上大讲堂”的讲题为例✿ღ◈✿:千龙网(7月17日)是“中国古代瑰宝唐三彩”(叶万松)✿ღ◈✿,新浪网(7月19日)是“为人处世与幸福之道”(周国平)✿ღ◈✿,搜狐网(7月16日)是“风投如何选择企业✿ღ◈✿、企业如何选择风投”(徐峥)✿ღ◈✿,网易网(7月18日)是“唐代诗歌与成就系列讲座·李白”(杜晓勤), Tom网(7月18日)是“香港喜剧电影与周星驰”(陈德森等)✿ღ◈✿,本网(7月18日)是“健康生活✿ღ◈✿:脱发的病因和治疗方法”(邹先彪)✿ღ◈✿,和讯网(7月17✿ღ◈✿、18日)是“下半年债券市场投资策略”(谷纯悦)✿ღ◈✿、“下半年黄金市场投资策略”(老财)✿ღ◈✿,西祠胡同(7月20日)是“阿凡提的故事”(陈东晓)✿ღ◈✿,猫扑网(7月17日)是“社会关注的‘80后’婚姻”(肖慧明)✿ღ◈✿,奇虎网(7月16日)是“中医不是伪科学”✿ღ◈✿。略加辨析✿ღ◈✿,不难发现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,即便在比较世俗的网上世界✿ღ◈✿,“为人处世”与“投资策略”各有斩获✿ღ◈✿,但“人文学”还是略占优势✿ღ◈✿。

  随着国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✿ღ◈✿,作为职业的“人文学”相对萎缩✿ღ◈✿,而作为修养的“人文学”✿ღ◈✿,将有可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✿ღ◈✿。这与先由政府主导✿ღ◈✿、后有媒体接棒的“国学热”✿ღ◈✿,形成某种奇异的“良性互动”✿ღ◈✿。对于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以“读经”为中心的“国学热”✿ღ◈✿,很多学者不以为然✿ღ◈✿;但对近几年以传播文史知识为主的“讲座热”✿ღ◈✿,则多持肯定态度✿ღ◈✿。尽管有些文化活动资本介入太深✿ღ◈✿,作秀成分太重(最典型的是“红楼选秀”[插图])✿ღ◈✿;有些电视讲座的娱乐化及商业化倾向过于明显✿ღ◈✿,因而受到学界的猛烈批评[插图]✿ღ◈✿,但总的来说✿ღ◈✿,近年中国社会上及媒体中的“书香气”还是略有回升✿ღ◈✿。

  与气势如虹✿ღ◈✿、有国家战略做支撑✿ღ◈✿、同时又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“国学热”不同[插图]✿ღ◈✿,以“讲座”为中心的文史知识传播✿ღ◈✿,其受众更多立足于个人趣味✿ღ◈✿。而且✿ღ◈✿,与80年代的“文化热”主要由大学教授推动不同✿ღ◈✿,这回的主要动力来自大众传媒✿ღ◈✿。十年前✿ღ◈✿,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央电视台合作✿ღ◈✿,制作了150集系列电视片《中华文明之光》✿ღ◈✿,内容涉及哲学✿ღ◈✿、宗教✿ღ◈✿、文学✿ღ◈✿、艺术✿ღ◈✿、语言✿ღ◈✿、文字✿ღ◈✿、历史✿ღ◈✿、考古✿ღ◈✿、民俗✿ღ◈✿、天文✿ღ◈✿、地理✿ღ◈✿、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[插图]✿ღ◈✿,播出后✿ღ◈✿,叫好而不叫座✿ღ◈✿。与这种学院派趣味很浓的“文化普及”不同✿ღ◈✿,如今的电视讲座(以“百家讲坛”为代表)✿ღ◈✿,都是以媒体为主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,邀请大学教授以个人的名义加盟✿ღ◈✿,接受其“专业培训”✿ღ◈✿,且按照导演的意图“演出”✿ღ◈✿。不再扛着“启蒙”的大旗✿ღ◈✿,讲究商业运作✿ღ◈✿,因而✿ღ◈✿,此类讲座更多地迎合公众趣味✿ღ◈✿,叫座但不叫好✿ღ◈✿。

  所谓的“国学热”✿ღ◈✿,应该区分大众的欣赏趣味以及主事者的主观意图——政府有政府的设想(如何实践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”)✿ღ◈✿,民间有民间的愿望(如何提高“民族自信心”)✿ღ◈✿,主办单位则很可能还有实际利益的盘算(如何在商品经济大潮中“生产自救”[插图])✿ღ◈✿,不宜一概而论✿ღ◈✿。总的趋势是✿ღ◈✿,“启蒙”或“爱国主义”等宏大叙事✿ღ◈✿,日渐让位于个人利益的讲求✿ღ◈✿。说白了✿ღ◈✿,在这场带有明显表演色彩的“国学热”中✿ღ◈✿,不管是“演员”还是“受众”✿ღ◈✿,都显得“心有旁骛”✿ღ◈✿;可也正是因为讲求个人趣味以及实际利益✿ღ◈✿,使此风得以突破“运动式”的提倡✿ღ◈✿,有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(最有趣的✿ღ◈✿,莫过于冷门的“考古学”✿ღ◈✿,借助于日渐升温的“收藏热”尊龙凯时app下载✿ღ◈✿,居然也都成了热门话题)✿ღ◈✿。我曾提及✿ღ◈✿,在“仓廪实则知礼节✿ღ◈✿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(《管子·牧民》)的背后✿ღ◈✿,还有一个不该被一笔抹杀的“附庸风雅”[插图]✿ღ◈✿;小民百姓半真半假对于“国学”(中国文化)的热爱或炫耀性消费赤色黎明之中国入侵✿ღ◈✿,也应该获得尊重✿ღ◈✿。另外✿ღ◈✿,我赞赏那些坚持自家立场✿ღ◈✿,对各种社会现实采取批判性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✿ღ◈✿,但也不鄙薄那些走到聚光灯下✿ღ◈✿,降低身段✿ღ◈✿,以谋求个人利益的“明星学者”✿ღ◈✿。理由是✿ღ◈✿,正是由于他(她)们的不懈努力(不管是“学术说书”✿ღ◈✿,还是“心灵鸡汤”)✿ღ◈✿,使得原本专深的文史知识或社科理论✿ღ◈✿,开始走出学院围墙✿ღ◈✿,为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所接纳✿ღ◈✿。对于已经“出走”校园的学者来说✿ღ◈✿,为求合时✿ღ◈✿、有用✿ღ◈✿,不能不媚俗✿ღ◈✿,也不能不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——在“发行量”或“收视率”这根大棒的催逼下[插图]✿ღ◈✿,其“表演”必定越来越商业化✿ღ◈✿,这是无可奈何的宿命[插图]✿ღ◈✿。

  在我看来✿ღ◈✿,来势极为凶猛的“大学扩招”✿ღ◈✿,留下了很多后遗症✿ღ◈✿,比如✿ღ◈✿,学界变得急功近利✿ღ◈✿,论文颇多造假作伪✿ღ◈✿,师道尊严全线溃败等✿ღ◈✿;但有一个好处✿ღ◈✿,那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倍增✿ღ◈✿,民众对人文学的兴趣转浓✿ღ◈✿。因此✿ღ◈✿,单以教育及文化立论✿ღ◈✿,8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思想解放与文化热✿ღ◈✿,90年代众说纷纭的是商业大潮与学术调整✿ღ◈✿;至于21世纪✿ღ◈✿,大学扩招与国学热之互为犄角✿ღ◈✿,或许能给人文学者创造某种的“绝地反攻”的机会✿ღ◈✿。


Top